主題:設計思考(下)
講師:Social AED 林紹偉
在上一堂課,紹偉搭配自身經歷介紹了設計思考與雙鑽石模型,透過 Journey Map 與挖掘問題原因,讓每個人換位思考,找到最有共鳴的問題,並將其定義為「HMW Statement (How Might We)」。而設計思考(下)的課程,接續了上堂課的內容,從雙鑽石模型的第二次發散開始,繼續這趟未完成的設計思考之旅~
創意要如何備發想?「用不同觀點看待同一問題」是個好的開始,透過換位思考或與他人集思廣意,讓不同觀點的互相刺激,就容易看見問題解法的各種可能性,無限種創意就會隨之被激發出來。想要與他人一同產出創意時,通常我們會使用「腦力激盪」,但想要真正讓想法被激發出來,「腦力匯集」是個更適合的選擇!
什麼是腦力匯集?所謂的腦力匯集是指在過程中讓每個人的思考不會受到他人干擾,要收斂想法時,才會讓眾人對不同想法深入討論,其與腦力激盪的差別在於,前者會先丟出許多想法,再進行收斂;後者則是只要有一個想法,就會深入地討論。一個好的創意發想,是建立在「每個想法都有價值」的基礎上,不論是可行的方案或是刺激他人思考的想法,都是創意發想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因此討論時的關鍵就是給予每個人發表想法的空間,過程中不考慮可行性,只有提出想法,讓多種想法匯集,最後再找出最具共鳴的創意,因此腦力匯集是實現有效創意發想的重要關鍵。
在腦力匯集後,為了解決實際問題,我們要開始考慮可行性,而在此之前,我們必須先「洞悉使用者的生活習慣,找出真正的痛點」。一個可行性高的創意是為了在不影響使用者習慣的條件下,幫助他們解決問題,因此必須洞悉其生活習慣,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找到真正的痛點,也能依照使用者習慣微調創意解法,讓其較容易接受,因為若是使用者不接受,再有創意的解法也是毫無用武之地。
在將創意發想出來後,勢必要實際測試才能進一步的修正,讓創意更貼近使用者的痛點,因此「如何將創意具體化?」便成了重要的課題,而最適合的方法為透過「原型設計」。
原型設計是一種能快速驗證創意可行性的方式,將產品或服務用最低的成本呈現出來,例如 Google 眼鏡的原型就是利用身邊的物品(如衣架、筆電等等),於一天的時間製作出來;麥當勞則是在空地上畫出廚房的平面圖,讓員工模擬工作狀況,呈現實際的服務流程。
原型設計的目的不是要交出最終的產品或服務,而是要在進入市場前,快速驗證創意是否能解決痛點,為此,在設計原型前,必須再次確定痛點,可透過用具體方式描述痛點情境、確定 HMW Statement 等方法,再來才是設計原型。最後,透過不斷測試,一步步迭代原型,幫助原型越來越接近最終且適合市場的產品或服務。
在原型測試時,有四點必須多加注意:
以上的四點是測試時不可或缺的要點,做到這四點,才能有效改善原型,並提高產品或服務在市場的生存率。
在課程最後的活動,各組用這兩堂課所學到的概念與知識,發表了自己看到的問題、討論出的解法與原型設計,像第一組就針對目前疫情需要掃 QR code 的麻煩,提出了「在店家的感應門上加裝偵測器,用類似 etag 的方式,讓其感應人們手機的 sim 卡,在消費者進入店家時自動登記」的創意解法,說明完後,也邀請台下的學員實際體驗原型的服務流程。在每一組的發表最後,也讓學員間互相問答,讓每個人獲得更多想法交流的機會。
設計思考並非萬能,內化精神並忘掉名詞,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新道路
這句話是紹偉為設計思考課程下的結論,就如字面上意思,設計思考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,這只是一種創意發想的手法,目前還有許多的創新思考方式,例如破壞式創新等等;即使都是使用設計思考,不同的人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流程。因此,在這兩堂課中,我們該掌握的並非僅是流程,而是要內化過程中使用的概念與精神,像是腦力匯集、原型設計、測試與不斷修正等等,相信若能把握這些核心概念並多加練習這些思維,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套自己的創意發想流程,開闢屬於自己的創新之路!
設計思考(上)文章連結:https://pse.is/3rp6l4
© blink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