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去年暑假參加了好幾個政治研習營後,我開始對政治領域有超大的興趣,又加上本身科系跟政治相關,所以就把未來的方向瞄準成為一個政治工作者。那時候開始會關注很多相關的組織跟參與活動或講座,還有試著去找進入政治產業的工作機會,用來測試一下自己對於政治領域的適合程度。
我是透過參加政治相關的營隊而被引薦到政黨實習的,沒有做履歷(我猜是營隊的報名表代替了履歷),但面試還是有,經過了兩輪面試,但我覺得都不是很嚴謹、會讓我很緊張的那種。
第一次面試是團體面試,活動單位會有幾個人一起來面試大家,我覺得不會很緊張,因為大家其實就是圍一圈坐在沙發上,距離很近的面試,還滿像在聊天的。那時候我又莫名其妙在裝酷跟裝自己很厲害,所以就沒有很緊張的自我介紹跟回應面試問題,最後再表明自己希望實習的單位排序。
第二次面試是跟政黨的人員一對一面試,面試人員也就是我未來的主管。本來很緊張,還去問認識的前輩有沒有關於面試時的建議,但其實就只是被問了目前在關注的議題與關注原因、英語能力(之後要看國外資料),還有可以配合的實習時間。
我本來想要在學期中來做實習,但後來發現我學分太多了,所以就改到暑假實習,一個月密集的把實習時數KO掉。總實習時數表定是176小時,提供車馬費10000元。
我是在五月中疫情爆炸後才開始實習的,所以本來實體的實習就變成線上遠距實習。一方面我覺得這樣滿好的,可以省下我的通勤時間,中午還可以悠閒的吃午餐跟睡午覺,但另一方面,遠距實習的壞處是無法建立人脈,我的實習過程就只有跟我的主管互動而已,跟其它的正職人員都沒有機會接觸到。
表定上班時間是從9點到18點,我主管大約9點多打電話來或是直接用訊息跟我說今天要做的事,有時候他會太忙忘記,到10點還沒有交派任務,就要去群組刷一下存在感、傳個貼圖,問一下今天的交辦事項是什麼。
線上工作會讓工作型式變得比較像責任制,在時間內完成任務後跟主管說一下,並請他確認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,若沒有的話之後就是自己的時間了。平均下來,我大概每天會花4小時左右來完成交派事項,早上先推一點進度,中午睡個午覺後再來把其餘的部份完成。
初期的工作內容是以蒐集資料跟彙整為主,主管會先給我一個現況的問題(問題意識)或是工作目的(政黨接下來的行動),我就依據他給我的東西設定目標跟抓大綱,並開始蒐集國內外的相關資料、各方說法與輿論、專家學者建議、政府公開資料研究,接著彙整成清楚的文件跟表格讓我主管可以一目了然,再更進一步的話會試著提出我對於這個事件的建議(解方)。
實習前期都在做資料的蒐集跟彙整,老實說我有點抑鬱,因為我的性格不太喜歡做文書工作,也覺得其他人在做書面資料上會比我做的還要好,所以在學校做團體報告時我都盡量挑上台報告的分工來做,書面工作越少越好,結果在實習有一半的過程我都在做書面跟資料的蒐集QQ。(這部份要怪我沒有搞清楚我待的部門的Job Description)
做書面主要是為了讓黨內跟地方分部的人員可以有檔案參考,除此之外,整理的資料跟表格也會運用在記者會上,讓開記者會的立委、政黨代表人有發表論點的依據,而整理好的表格也會被做成手拿板或粉專圖來助於資訊的傳達。
到實習的中途,我跟主管提出想做其它任務的嘗試,像是寫社群文案之類的工作,所以到後期我也有做粉專文案的撰寫。相較起來,我比較喜歡我後期的工作內容,看到自己寫的文出現在粉專上會滿有成就感的,加上我本來就挺喜歡寫字的,平常沒事也會寫一堆字來記錄想法跟情緒。有一次我在寫粉專文案時,還因為太專心在寫所以沒注意到時間,結果午餐晚了一個小時才去吃。
在結束實習的前一到兩周,有新的實習生加入,當時的感覺是終於有同事了XD,不然之前幾乎都是獨立作業,雖然我也滿喜歡獨立作業的,但我的同期滿carry的,跟他合作起來很順。一起合作寫文案時,他霹靂啪啦寫了一堆,字數超出我們一開始討論的超多,當下覺得也太猛了吧,怎麼那麼強,明明他才開始實習幾天而已。他也滿注重細節的,也會在每一次的工作中做修正。我真的檢討,文件常沒放上浮水印,我主管應該氣死,每次都要幫我放浮水印上去(其實...我不知道google doc怎麼放浮水印...我好廢...)。我同期滿優秀的,他文案第二次寫就會把emoji(一些手勢或畫重點的符號)放入文案中,讓整體文章更親近易讀或是把文章分段得很清楚。
老實說在結束實習後,有一種,自由了,的快樂感覺。
之前對成為政治工作者超有熱情的,但在實習之後有些被澆熄熱情跟打破了原本的美好想像,會覺得自己的性格跟能力似乎沒有很適合做政治工作,或是在政策部工作。所以我又要繼續找未來出路了哈哈哈,本來以為我找到了,想說我以後要來做個政治工作者。不過有一個做議題的前輩跟我說,不要只把政治工作者定義成在政黨工作的人,在NGO、NPO、地方發展會、文史工作室的人,廣義來說也可以稱得上政治工作者,所以不用那麼執著一定要在政黨工作才行。
或許吧,反正就只能繼續找方向跟嘗試了。
本文章發表於:工作。實習。打工心得
© blink.com.tw